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功派夫 日日勤修炼·铁杵磨成针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武功修炼者需了解,不论修炼何种武功,若不修炼内功,则一切努力皆属徒劳,难以练出真正的功夫。内功,亦称内养功,主要修炼丹田之气,作为养生之术,对人体大有裨益,一般人皆可练习,受益无穷。修炼内功可强健体魄、抵御疾病、增强劲力、旺盛气血、通达百脉,锻炼人身三宝——精气神,以达到自我保养的目的。
内功修炼要求凝神志念、虚心静气、凝精固神,从而排除杂念,使外魔不侵、近邪远避。内功分为静功、动功和站桩功。动功主要包含各种动势,静功则主要是坐禅。内功修炼种类繁多,总而言之,内功修炼意义重大。
第一、预备式
一、三点一线(调姿)
功法要领:练功时,需先全身放松,活动四肢关节,进行弯腰、转头、踢腿等动作,以预防练功过程中关节、肌肉受伤。随后身体直立,使百会穴、会阴穴与垂直于地面的一点连成一条线。双脚平行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五指轻握,含胸竖背,全身放松,双目微合,精神内守,静置片刻后,开始进行精神放松,排除一切精神与情志方面的干扰因素。检查自己是否心情愉快、心平静气后,方可进行三线放松。需知,未做到这些则无法练好功。(图1)
图片
注:百会穴位于两耳尖上方头部交叉点之处,会阴穴位于阴部与肛门中间点。
意念:在空气新鲜、环境幽静优美之处练功,随着呼吸,全身舒畅,精神愉快,心平静气,气血通畅,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仿佛溶化于宇宙之中,陶冶情操。
功效及原理:修练内养软气功的基本原则是“三调”。首先要调姿,即调整练功者的姿势体态。正所谓“身正气顺,身不正气不顺”,只有身正了,才能练气得气,预防因姿势不正而导致的练功偏差。此外,功前检查人体的精神与体内外状态,关系到此次练功的关键。未完成这些程序,练功将无功效。长期修炼此动作,可预防和治疗因气血不顺、阴阳失衡、情志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疾病。
二、三线放松(气浴清洗)
功法要领:自然呼吸,引宇宙间天阳地阴之正气,化为清凉的玉泉水。佛家弟子可意念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从空中倒下甘露水,流至百会穴开始,进行三线放松清洗。心情舒畅地、缓慢地从上至下清洗气浴,水流到哪里,就放松到哪里,清洗到哪里,同时意念体察到哪里,体感气感如何,特别是经过病灶区时的效应如何。一节节地往下流,往下洗,也随着一节节地往下松。第一线清洗从百会穴开始,沿身体正面经面部、咽喉部、胸部、腹部、腿部、脚面至脚趾;第二线从百会穴开始,沿身体背面经脑后部、背部、腰部、腿后部至脚后跟;第三线从百会穴开始,沿身体中心线内部经脑髓、五脏六腑、会阴、大腿骨髓至涌泉穴。
意念:假设自己在盛夏夜晚,舒服自在地打开水龙头,自上而下地冲洗,洗得干净、自在、彻底、舒畅。加上意念体察放松,功效显著。
功效及原理:由于意念假设夏季的水浴使人感到全身轻松、清爽,引用至气功中的气浴清洗,久而久之,产生同感。此功不仅使人感到处于大自然中气浴清洗的快感,还会使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功,产生气流感。练功时,从上至下可体察到一股热流、气流或麻酥之感随着意念放松清洗而产生。这种现象不仅使人处于悠然自在之境,更重要的是这股气流在人体内外、表里经过清洗,可治疗五脏六腑及皮肤病等各种病症,达到体松、心平、气静之功效,真正体察到清功“清净布气”之特点,为预备式后的各种功法修炼完成了一个重要的放松动作。
三、三吐纳(吐故纳新)
功法要领:呼吸深长缓慢,三吸三呼,鼻吸口呼,吸为纳气,呼为吐气。
意念:吸气时采纳自然界新鲜空气,随着全身穴位、毛孔的放松,引入体内,滋润、流通、渗透全身脏腑、百骸及各组织器官,舒畅无比;呼气时从口中吐出,全身穴位、毛孔排出体内的病气、邪气、浊气。每次功中共做三次以进行吐故纳新。
四、三贯气(抱气归元)
功法要领:吸气时双手掌心朝天,从左右侧慢慢抬起拉气、拢气、搂气、抱气合拢于头顶百会穴上方;呼气时掌心向下,从百会穴进气,缓慢往下引气,手到意到气到,贯气于丹田后,双手自然下落,停留片刻,又吸气拉气,反复动作共做三次。(图2、3)
图片
图片
意念:站在高山顶上,吸气时双手拉拢,将宇宙间的天地之正气、树木之灵气、山川水秀气统统归揽在双手之中,抱一大气团于百会穴上方;呼气时将气经百会进中脉,应手顺意而下,气贯丹田归元养气。
注:丹田穴位于肚脐下一寸三处的一个点,丹田部位位于肚脐下整个肚腹部,气到丹田,指意到整个部位即可。
功效及原理:每次练功行修吐纳术,以达吐故纳新、新陈代谢之效至关重要。只有邪气病气吐出,每天清除,“邪气祛之,正气容易上升”,再施认真功,正气真气元气才能练出,布全于全身,以达延年益寿。当病浊气祛之,然后意抱宇宙之正气,贯于丹田,才能形成混元气,培育丹田真气。此功修练得窍者,几天即可达气贯丹田时,仿佛有一股热气自进会而下,流透中脉,感觉明显,舒畅无比,对疏通任督脉、打通周天及治疗病症意义重大。
五、数息九次(人天合气)
功法要领:双手虎口相交结手印,掌心朝内,左手掌以内(女性相反),捂在丹田部,数息九次,均匀调息(一吸一呼为一息),进一步进入气功状态,松静自然,天地人合一,排除杂念,心平气静。(图4)
图片
意念:随着均匀的呼吸,使自身溶化于宇宙大自然之中,心定意定神定,体察人天合气之感,虚无虚空之美妙奇景之空无境界。
功效及原理:由于预备式中几个放松入静动作的完成,再配以此功的进一步松静自然及均匀调息,随着人于合气的意念,此时整个人仿佛轻飘虚空境界,功中会出现许多奇妙现象,如看到高山美景、听到山间溪水鸟叫声、闻到花香味、出现预感预测等特异现象,似有进入“花香鸟语之世外桃园”之境,奇乐无比。同时天地人合一体察时,令人感觉到人体受到地心吸引而产生微动现象。久练此功,不仅陶冶人的情操、修心养性,而且调理治疗情志方面引起的各类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循环系统如高血压、心悸心慌等病症。
第二、站桩功
阴阳太极桩(调气得气意念桩)
功法要领:高位马步桩,练功时左脚往左侧移一步,两脚之间约两横脚宽,身体端正,屈膝微下蹲前顶,脚尖稍内扣呈八字形,含胸拔背,两脚稳落生根,略收腹,不能塌腰。双肘抬起撑圆,掌心相对成抱太极球势,十指撑开微屈,双掌心略对胸前膻中穴,口微闭,头要正,两眼微闭如垂帘。两手间距离及掌心距胸间距离均为三十厘米左右,成圆球状。排除杂念,放松入静,随着均匀自然呼吸,凝神意守体察两手劳宫穴及全身气感揉摸挤压,用道不用力。每次练功十五分钟左右。(图5)
图片
意念:脚踩着两个球,腋窝和裆部各夹着圆球,双手抱一圆球,手胸间环抱又一圆球,头顶着一圆球。按照站桩功的要求“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原则练功,以柔为主,尚意不尚力。抱球夹球不能太紧以免爆破,但也不能太松以免掉于地上。同时球体像涂上润滑剂一样很滑,稍微意不集中,球将滑落于地。就这样,随着自然呼吸,体察全身夹球抱球之处之气感,特别是体内双手间由于站桩的功法要领揉摸挤压球体所从内心处激发出来的内气、内力。
功效及原理:此功属站式静功桩,因是意念桩又是环抱太极式,所以此功是修炼内家功夫、激发内力的入门基础功,又是内气修行的好功法。在身体端正、气血畅通的情况下,结合抱圆太极、放松入静,极易产生二仪阴阳分化出巨大内气能量。再加上不紧不松的原则,即得气快,又使内气不会因太松而松垮无力。在意念集中揉摸挤压球体中,产生巨大能量气场。许多学员修炼此功几次后就感觉气场明显,功效显著,得气调气快,体内及手掌心出现发热、烫、凉、麻、胀、跳等八触现象,同时出现掌心间有物体对顶、相吸相斥、旋转等气感力感。不仅内气内力大增,而且身上病疾不治而愈。此功真是一种调气得气、培养丹田真气、练出混元功的一门好功法。
第三、动功
1. 周天运气法
功法:全身放松成预备式,双手缓缓抬起,略宽于双肩,掌心对向正前方上空。随着均匀的呼吸,整个人意念溶化于天地之中,天人合一。然后吸气的意想天阳地阴之正气从百会、涌泉、劳宫及全身穴位、毛孔进气,随着翻掌,掌心向内,将气缓缓地纳入丹田,滋润百骸,百脉俱通,微微收肛。呼气时松肛,掌心朝左右侧缓缓推出,意想全身之气从十二正经及毛孔挥发出去,与宇宙之气溶合,达到“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之感,有轻飘感。然后再拉气抱气,双掌合抱,随着吸气收肛,气纳丹田,反复动作9至18遍后,气归丹田收功。(图6)
图片
2. 丹田紧旋功
功法:全身放松成阴阳太极桩式(见图4)。意念整个人站在水面荷花叶上或站于悬空的纸上,默念“轻”字诀,似有轻飘感时,然后吸气,意想气从丹田处顺时针方向旋转,产生一螺旋式气场,把整个人旋向天空最高处去,此时似有离地感。呼气时人体随着逆时针旋转气场缓缓下落至水面荷花或悬空低上站立,再吸气,反复动作九至十八遍完,气归丹田收功。
3. 仙人上天功
功法:全身放松预备姿式,意念整个人站在水面荷花上或悬空纸上。吸气时意想地阴元气从足底涌泉穴进后上升,经膝窝委中穴时,双手掌心朝天往上捧气,人体开始往天空上升。双掌捧至胸前时翻掌,掌心向上随气继续上托,当手臂伸直时,意想整个人已升至天空最空处,似有真实感。随着双手的下落呼气,意想整个人缓缓随着气流轻飘下落,当气流至涌泉穴时,人也落在水面荷花叶上,再吸气,反复动作九至十八遍后收功。(图7)
图片
意念:整个功中要求想头顶百会穴被气团所笼罩,脚踩浮云,似有腾云驾雾之感。
4. 达摩过江功
功法:此功专门修练本门步法训练,久练能使身体轻捷、踩走稳当、步法轻巧、落地无声、踏雪无痕,是练本门轻功各项特别是轻身术中的基础功。直练至在木桩和软绳上行走自如即可过江矣!
练法:吸气时左腿提起至膝高,脚尖朝地,用膝盖的力把腿伸出,落地时前脚掌先触地后,慢慢脚后跟也着地。呼气,意念踩在水面上、纸上,身体略前倾时,再吸气,后脚提起,再伸出去落地,与前相同。反复行走,50步为一组,逐渐过渡到吸气提一口气快速行进步法,呼气时停稳,再吸气快速奔跑无声为佳。
意念:整个动作中,默念“轻”字诀,要有轻飘感,仿佛在云彩中行走。
要求:行走时身体要正,脚掌落地后不能左右移动,保持平衡不摇晃,步法稳当。腰要灵活,手脚协调一致,随着走步,双手可左右前后摆动。(图8)
图片
第四、坐式静功(坐禅)
1. 坐盘姿式
坐盘姿式通常分为自由盘、单盘、双盘、椅子坐四种。“自由盘”是一般人习惯用的坐式,双腿交叉平坐,两手相叠结手印,拇指相抵掌心向上(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贴进小腹,轻放腿上,端然而坐。此盘为最简易盘坐法,但不够稳固耐久。“单盘”比自由盘难,但比双盘易于做到,坐时不管把哪边腿搬到另一边大腿上即可。“双盘”也称“五心朝天坐”“全跏趺坐”等,坐时把左脚搬到右腿上,再把右脚搬放在腿上,手势如上,掌心、足心、头顶心五心朝天而坐。初学者不易做到,此式坐法较稳固耐久,但初搬上时疼痛难忍,逐渐适应后功效显著。如初学者或老弱病人不适应这三种坐法,也可坐椅子上练,但如用椅子坐法,须身体端正,两膝之间距离两拳头宽,两大腿要平面,大腿面与上身呈90度,脚面与小腿呈90度才可练功。(图9~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 坐功前后练功方法(三调)
调身:练功中端正身体姿势,叫做调身。调身在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应力求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好,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
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垫一寸许厚的棕垫或革垫,解衣宽带,从容入坐。先安置两脚,然后采用盘腿坐式进行练功。当姿式调正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挺勿曲,头顶也要端正,令鼻与脐如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接着开口吐腹中秽气,吐毕,把舌头抵腭上,由口鼻徐徐吸清气呼浊气三次至七次。吸气毕,即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旧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正,端然不动。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
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地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顶,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直至足心而止。盘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调息:气体经鼻出入,一吸一呼一息,也叫调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本功的呼吸鼻吸鼻呼,丝毫不可用力。入坐中如息不调和,则心就不定,所以必须使呼吸长短一致均匀,深长缓慢,连自己耳朵都听不到调息出入的声音。然后年深月久,功夫渐进,呼吸一出一人,自己不觉不知,好象进入无呼吸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但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即达到调息的极端功夫。如此反复练习,久久纯熟,息息调和,周身温热舒畅,气血流通。
调心:每个人自有生以来,一直用脑想事,念头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功夫就在能否调伏杂念。人在未入坐前除卧以外,就是行与往,应该先对这行和往二项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要心意平和集中,勿令弛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
3. 功法要领
全身放松,意念天人合一,全穴位、毛孔放松舒张开来接气。吸气时意想天阳地阴之正气化成一般真气从头顶百会穴、脚底涌泉穴和膻中穴、命门穴缓缓进入体内入丹田,微微收肛。呼气时松肛,意想这股气化成一团气球绕丹田转一圈,注意体察丹田气感,然后再吸气,重复动作。每次练功半小时,每天二次,必见其功,速成周天境界。
4. 静坐功
静坐通病:人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杂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的通病。治散乱的病,应当把一切放下,看我的躯体也是外物,不去睬它,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可把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大抵晚间静坐,因白天劳倦,易人昏沉,早晨人坐,就可避免。此外,也可用前面数息方法,从一到十,数得不乱,久久习熟,心与息相依,则散乱昏沉两病都可避免。这是坐时调心的方法。坐毕,也要随时留意,勿再胡思乱想。
止观法门:静坐时,身体四肢安放妥当,呼吸调匀,但只是这个心最难调伏。人们的心,一向是追逐外物,如今要把它收回来,放在腔子里,真不容易的事。这时应该耐心练习止观法门。学者对前面的调和功夫,做得有点成效以后,应进一步学习止观。就是调和功夫没有得到成效,一直学习止观也是可以的。
止是停止:把我们的心念停止下来。心念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样下手呢?我们要猿猴停止活动,只有把它系缚在木桩上面,它就不能乱跳了。还有学静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乱,把持不住,这叫散乱。治散乱,也必须用止。止有三种:
1.系缘止:系心鼻端,把一切杂念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人,久而久之,杂念就慢慢安定下来。另外系心下,想鼻中出人的息缘一条垂直的线直通小腹。久后不但杂念可停,并且可能帮助调息功夫。
2.制心止:看清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援。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人细,由浅人深的功夫。
3.体真止:比制心止更高,体是体会,真是真实。仔细体会心中所想的事物,忽都会过去,不必去想它,这样所有杂念不必有意去制它,自然会止息。没有杂念,就是真实,心止于此为体真止。
观:上而又止,心思渐渐收束,不知不觉。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这叫做昏沉。治昏沉的方法,就要用观。观不是向外观,是闭目返观身心,也有三种:
0.空观:观宇宙中间一切一切的事物,都刻刻在那里变化,都有发生、发展和更之的过程,提起这心,观这空相为“空观”。
1.假现:空观静坐中,念头起处,每一念头必有一种对象,对象不是一事,就是一物。世间的事物,都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因缘凑合即生,因缘分散为灭。我们心中的念头的起落,也是如此,丝毫不可执着,这样观察为假观。
2.中观:从相对方面看来,空观是属于无的一边,假观是属于有的一边。功夫至此地步还不算完全,应该再为精进,观空时去执着空,观假时不去执着假。离开空假两边,心中无依无着,洞然光明,这叫做“中观”。
上述止观法门,表面好象有些区别,实则不过在修持时候心向运用方向或有时偏于止,或有时偏于观罢了。现实说来,就是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止时决不能离开观,观时也决不能离开止。
六妙法门:上面讲过的静坐调和功夫,虽然把调生、调息、调心三者并说,仍偏重在身的方面;止观法门则偏重在心的方面;本节“六妙法门”则着重在息的方面。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气不来,那时身体便是一个死物,神经不能再有反射作用,心也死发,生命就此完结。
六妙法门:专教人在这个息上用功,是静坐彻始彻终的方法。学者修习止观以后,进修这个法固然可以,就是不修习止观,一直学这法门,当然也是可以的。
六妙法门包含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1.数:即数息。静坐之后,应先调和气息,缓慢地进行数息。经过长时间数息练习,逐渐熟练,气息自然平稳不乱。当呼吸变得极其轻微时,便难以计数。
2.随:即随息。舍弃前面的数息方法,一心一意跟随气息的出入。心随着气息,气息也随着心,心思相互依存,紧密相连。气息的长短可以通过全身毛孔感知,此时意境寂静、凝练、纯净。
3.止:即止息。长时间随息之后,感觉随息的方法还是有些粗糙,应当舍弃随息,转而修习止息。让心若有若无,忽然感觉全身好像不存在,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从而达成止息。
4.观:即观息。当用功达到止息阶段,虽然定境很好,但仍需用心观照气息,使其清晰明了,不执着于止息的状态,而应修习“观”。从内心审视细微的气息出入,如同空中的风,毫无实质。长时间观照可使心眼明亮,气息的出入遍布全身毛孔。修习观息一段时间后,应转而修习还息。
5.还:即还息。观息能够观照心智和息境,但心智与息境是对立的,并非绝对。应当让它们回归到心的本源。心智由心而生,也应随心而灭。要知道心如同水上泛起的波浪,波浪平息后才能看到水的真实面貌。心如同波浪一般,除去杂念,才能见到真心。真心本就不生,不生则不存在,不存在则无需观心,没有观心也就没有观境。
6.净:即净息。一心清净,不起分别之心,心如静止的水面,毫无杂念,真心自然显露。要知道没有杂念就是真。
以上六妙法门中,数与随是前期功夫,止与观是主要功夫,还与净是练功的结果。因此,在六门之中,以止为主,观只是辅助止,使其清晰明了,然后才能得到还与净的结果。
盘坐训练法:
许多气功功法都要求盘坐,双盘最好,单盘可作为过渡阶段。盘坐好处众多,尤其是双盘,上坐后上身放松,呈现下实上虚的状态,气息在全身流通,容易进入气功状态,而且这种姿势非常稳定。然而,初学者进行单盘、双盘比较困难,即便勉强完成单盘或双盘,也会双腿酸痛、腰部僵硬,根本无暇顾及上身放松以进入气功状态。为了帮助初学者快速学会盘坐,现介绍一种方法,初学者不妨一试。
首先尝试双盘,若无法完成双盘,单盘也可,但动作要分别做两遍,即左腿在上盘做一遍,右腿在上盘做一遍。
1.叩膝:将额头缓慢向左膝盖方向下叩五下,然后再下叩右膝五下。开始时能叩到离膝盖一拳远的距离即可,之后逐渐能叩到膝盖,甚至能将额头放在膝盖上一会儿,甚至俯身够到膝盖。开始下叩左膝时,右腿会特别酸痛;下叩右膝时,左腿会特别疼痛。这时要忍耐一下,当叩完上身竖起时,会感觉双腿比叩膝前轻松许多。
2.前叩:将额头缓慢向前下方叩五下,开始时能叩到离地两拳远的距离即可,之后逐渐能叩到地面。下叩时双腿酸痛,起身时腰腿轻松。
3.拧腰:上身保持竖直,两肩同时缓慢向左拧转,头部保持向前不动,眼睛向前看,同时活动了颈椎和头部肌肉。尽可能转动,最好转至90度,同样再向右拧转,转动五遍。
4.左右叩:将两肩向左拧转至90度后缓慢下叩,直到无法再下叩为止,下叩五次,然后再向右转动下叩五次。这一节难度较大,不易叩到地面,下叩时腰腿会更加酸痛。
5.提脊柱:两臂自然下垂,两肩连续划两个竖直的圆圈,向上向后,再向下向前,然后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在划圆圈的同时提拔腰椎、胸椎、颈椎,提拔一下放松一下,再提再放松,共五下。头部保持不动,两臂两手被动跟随。
此方法是盘坐练功前的一种热身法,做完后会感觉腿、腰、肩、颈以及全身都轻松许多,再进行坐功就会容易很多,而且补充了静功中缺乏的运动,使动静相互结合。
第五、收功
一、功法要领
练功完毕后,收回左腿成预备姿势,然后做三贯气动作,使气息归入丹田。接着将双手掌搓热,上下按摩面部、颈部各六次,以疏松五官七窍和面部神经。按揉耳尖、耳垂和耳朵各六次,耳朵上分布着许多穴位,与人体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五行中耳又与肾相连,所以收功时按揉耳朵,能够调理改善相关疾病。然后用两手指尖从前至后梳头9次,疏通大脑神经,让人感觉轻松爽快。再用两手指尖点按眼眶周围穴位,如攒竹穴、睛明穴、承泣穴等,进行放松按揉(图13、14),
图片
图片
疏通视神经,调理因肝功能失调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各种眼科疾病。按揉后闭上眼睛放松,上下左右旋转眼球三次后睁开眼睛,从近到远,再从远到近,反复观察绿色森林、田野数次。如果没有眼疾,只需按揉穴位即可。接着用双手食指肚揉搓鼻子边的迎香穴,疏通因呼吸系统引起的鼻炎、鼻咽炎等气血阻塞问题,调理病情。完成上述动作后,活动颈椎数次,然后进行全身各个部位的拍打,以放松身体。拍打范围从头至脚,力度不要太轻,也不要过重,以轻微震荡骨髓为主。逐节拍打后,最后练习揉丹田“九转还丹功”(图15、16)。
图片
图片
双手虎口相交,捂在丹田穴,顺时针方向,用手带动腹部从轻到重、从小到大揉丹田九圈,再逆时针从大到小,回转九圈后定下心神,手不动,用意念再用同样的方法顺逆各九转还丹,注意体察气感。完成后,活动四肢、腰腿膝关节,收功结束。
收功完毕后,若结合盘腿揉搓涌泉穴,同时另一手叉腰,其余四指轻贴后腰肾俞穴,与揉搓涌泉穴同步进行,顺逆各25下,能够疏通人体经络,调理阴阳平衡,补养真气,改善各类疾病,效果不可低估。对于牙齿松动出血、眼花耳聋、便血脱肛、头发掉落早白等肾虚损亏的病人,可在收功中加练叩齿(男36下,女24下)和手指轻弹脑后(鸣天鼓),效果更佳(图17、18)。
图片
图片
二、收功的概念和意义
收功是修炼气功的重要环节,每次练功完毕后,都必须进行收功。无论是练习动功、站桩功、自发功还是静坐功,都必须收功,否则当天的练功就白费了。收功的作用是将练功过程中产生的气归入丹田并积存起来,使练气与养气相结合,避免产生散气,从而达到回阳不漏的效果,提高练功成效。这是练功的最后一个步骤,“神返身中气自回”,不能草率收功。收功要圆满、顺利、完全、成功,不可如同登上宝山却空手而归。做好整套收功动作,相当于练习了一套完整的健身功法,每次收功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收功法是将练功中所产生的内气,运用导引法使其全部回归原位的一种功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气功治病的作用。导引内气归原的线路是,先将经络脉中的内气集聚到任脉的气海穴(即中丹田),内气经过气海穴进入任脉,再经过任督二脉所组成的循环轨道,各自归回原位。所以,在收功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将意念活动稳定在中丹田,归向丹田。
要练好气功,不仅要掌握好功法要领,也不能忽视收功,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出现偏差。收功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功法收功方法不同。在练功结束时,将气沉于丹田,全身放松,呼吸缓慢、细、均匀,如果有津液应吞下。然后慢慢停止意念活动,自觉全身舒服、精神好、气感消失后方可结束练功。如果在练功过程中突然受到外界干扰,切不可马上分神终止练功,应等待收功后再结束。一旦出现偏差,应及时请教老师给予纠正,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练气功并不难,但有时也会出现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除了呼吸、意念及动作要领未掌握好以外,常常是忽视了收功。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练出气感之后,在容易受到干扰的环境中练功,以及思想不安静的情况下随便强行意守,影响收功,或者是在正常练功时忽视了收功,这样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意念混乱和出现偏差。
收功方法要简单易行,顺其自然,多采用按摩各部位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又可将散发于四肢的气收敛归根于丹田,以敛其精气而固其本,还可调和因意守太过而产生的气血积滞,使其调匀扩散。收功的总原则是:各种功法都要遵循其方法,无论意守何处,都要把意守活动转移到丹田,意想身体各部气息缓缓集中于丹田。另外还要练习一些相关的保健功,收功时必须不急不躁,慢慢收功后睁开眼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倍享策略-股票配资集中网站-最新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