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嘉硕
接到通知要报道“青历华夏·联创未来:中国(山西)-美国青年文化交流营”时,我就有点发愁——采访一个来山西进行文化交流的外国青年代表团,可我的英语水平并不能做到与老外顺畅交流,并且团里只有两名翻译,要管二十几号人,根本不可能随时帮我。按我的工作习惯,正式采访前得先摸清每个人的背景和兴趣,才好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出发前,光想到要和这些老外聊天,手心就冒汗。
刚到那天,果然抓瞎了。在酒店大厅看到窗花,便想随口问问美国年轻人是否喜欢,憋了半天,手指着窗花只挤出一句“Do you like paper(你喜欢纸吗)”,他一脸懵地看着我,场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晚上回酒店急得睡不着:这么下去,采访任务肯定得砸。
转机出现在非遗醒狮体验上。看他们对着彩绘狮头无从下手,我主动招呼起来:先用手演示眨眼机关——扯动狮头内侧的拉绳,眼皮就能一开一合,几个老外立刻学着扯绳子,看到狮眼眨动时兴奋得直呼“Magic”。接着教摇狮头的技巧,一个美国小伙接过狮头就晃,结果力道太猛差点把自己带倒,我赶紧扶住他胳膊示范“刚劲柔和”的诀窍,最热闹的是组队环节,我拉来团队中的Alex当“狮尾”,让他弯腰抓住前面人的腰带,自己钻进狮头里。当音乐响起,这支“跨国狮队”歪歪扭扭地迈出第一步——狮头左右乱摆,狮尾跟不上节奏,狮身几乎扭成麻花,我和这帮老外就靠着这一头醒狮、边比手势边笑,居然用我那蹩脚的“蹦词儿”式英文说了半天。那只漂亮的醒狮,莫名其妙成了我们的“翻译官”。
第二天,在中午吃饭时,我发现新大陆:桌上有刀叉,但一大半的老外居然都用筷子!尤其一个美国小伙,用筷的姿势比我还标准。我赶紧打开手机里的AI翻译软件,把问题敲进去:“你们第一次来中国,怎么这么多人会用筷子?”翻译得磕磕巴巴,但问题一亮出来,桌上瞬间热闹了。Eric笑着说他在美国的大学舍友是中国人;纽约女孩Arin也附和道,她曾经在日本留过学,所以会使用筷子。话匣子打开后,虽然AI翻译软件的效率不如直接交流,但那顿饭吃完,我甚至已经知道他们彼此的绰号了。
正式采访那天,摄像机一架,他们一点不紧张。当聊到近期爆火的LABUBU时,Fernando吐槽LABUBU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假货实在太多;Arin分享了她眼中的美国文化流行趋势,Eric说他觉得LABUBU“丑萌丑萌的”,还指着拍摄地平遥古城比大同更加“原汁原味”……问题抛出去,回答全是鲜活的故事,没有一句套话。剪辑视频时,我甚至觉得这些素材不像是采访,倒是更像几个老朋友聊天。
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明白了:当记者,语言不够也没关系。真诚地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留心观察那些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一件非遗文创、一双筷子,甚至一杯饮料——都能变成敲开人心的钥匙。真正的沟通,有时候比语言走得更远。
相关作品:
1,中美青年走进山西,开启文化交流之旅
2,硕NEWS|美国青年:《黑神话:悟空》里的悬空寺,我要亲自来看看
3,硕NEWS|LABUBU全球爆火,美国人怎么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倍享策略-股票配资集中网站-最新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